技術名稱 | 非接觸式AI臨床預警系統:強化壓傷風險照護品質與安全的創新解方 | ||
---|---|---|---|
計畫單位 | 臺北醫學大學 | ||
計畫主持人 | 李友專 | ||
技術簡介 | 本技術整合非接觸式智慧鏡頭與深度學習模型,24 小時監測病人活動,結合電子病歷與護理紀錄,預測壓傷風險變化並提供早期預警,預測準確率逾 80,已取得台美中專利,並與臨床機構合作推進驗證與商品化。 |
||
科學突破性 | 本技術首創以病人活動影像為核心,無須感測器或傷口影像,即可透過TCN與difference map達成壓傷風險預測,AUROC約0.80,具即時性、方向性預警與隱私保護,突破傳統量表限制,具國際競爭力與臨床潛力。 |
||
產業應用性 | 本技術具非接觸、自動化、高擴展性特性,適用於醫院與長照場域,預測壓傷風險並提供早期預警,具商業化潛力。結合硬體鏡頭與AI服務,預計採訂閱授權制營運,未來可拓展至跌倒預測與遠距照護,發展可輸出之智慧照護系統。 |
||
關鍵字 | 壓傷預測 智慧鏡頭 非接觸式監測 臨床AI決策輔助 長照科技 病人行為辨識 壓傷風險預警 醫療影像分析 醫療邊緣運算 醫療器材商品化 |